新华网北京2月24日新媒体专电(新华社“中国网事”记者)在网络上“集体吐槽”——这是近段时间以来,公务员尤其是年轻基层公务员给人们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。公务员队伍中的“80后”乃至“90后”,他们真的那么“难”吗?为什么边“吐槽”边拼命工作,我们在他们身上还能看到哪些“正能量”?带着这些疑问,记者走访了不少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年轻公务员。
“比”出来的“失落感”,欲走还留的“无助感”
北京市某区法院法官小萧是北大毕业的法学硕士。他告诉记者,自己目前一个月工资4700元。刚毕业时,同班同学工资都差不多,但做律师的同学两三年后都是二三十万元年薪,现在差距更大。2013年,小萧幸运地申请到了保障房,贷款70多万,如今一个月还月供要3700元,除掉日常消费,每个月基本攒不下钱。来自山东农村的他忧虑地说:“如果父母哪天有点毛病,自己真不知道怎么办。”
小萧所在的法院是收案大户,年结案量超过300件的法官不在少数,不断攀升的工作量和“原地踏步”的工资,让不少年轻的法官乃至一些庭长、副庭长都萌生了辞职的念头。民二庭庭长李有光告诉记者,庭里的一名女法官2012年辞职,选择了做律师,年薪45万元,差不多是在法院年基本工资的七八倍。
1982年出生的小王是浙江大学研究生,现在市级机关从事办公室工作,副科级。“今年我们单位没有发年终奖,每月到手工资4000多元,房贷也要还不少。”小王说,经济压力之外,工作压力更是无处不在:“业务管理部门出差检查多,综合部门文字工作多,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,5点下班没有几个走的。”小王是学法律的,最怕的是在机关工作时间越来越长,却学不到多少新本领。
“奔头”之惑:就这样一辈子当科员?
在北京一个中心城区窗口单位工作的小黄告诉记者,她和同事每天面对的都是外地进京务工人员,有时候一天要接待几十人,往往一天下来,口干舌燥,回家什么话都不想说。小黄说,自己所在的单位只是一家正科级单位,却有近300号人,自己工作近十年,如今还是科员。“我们的头儿才是正科级,真不知道我们的奔头儿在哪儿……”
“80后”小周2009年考到安徽省黄山市某乡镇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,他说,现在网上“吐槽”的基层公务员工资低、待遇差、没有成就感等情况确实存在。“清苦的工作环境、2000多块钱的工资、重复单调的公文、一眼能望得到头的生活,很多人在基层当公务员就是在熬时间,枯燥的生活时常让我有一种想逃离的感觉。再说,公务员队伍基本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,时不时还有‘关系户’插队,在基层晋升空间很小,很多公务员一辈子进来是科员,退休还是科员。”
“如果说要调工资、给编制,我真心希望多向基层一线倾斜,多向偏远艰苦地区倾斜,在公务员队伍内部也要营造公平公正、催人上进的氛围啊。”小周诚恳地说。
倾听正能量:沉下心历练,不做“草莓公务员”
谈到目前的工作,在上海市徐汇区一个街道办事处工作的“80后”小李觉得,收入自认为还可以,但工作真是不轻松。“基层一线事情比较杂,比较繁琐。一些工作的推进需要和居民直接沟通,对自己的表达能力、工作方法、耐心与细心都是考验。工作快两年了,自己感觉还是有成长、有收获的。虽然有人觉得钱少,有人想着跳槽,但我会在自己选择的这条道路上继续发展。”
“这两年报考公务员热有所降温,但绝对基数仍然很大。对于要报考公务员的学弟学妹,我想说——请你们想明白,做公务员,先不要想钱多、事少、离家近,还是沉下心在基层好好历练一番,才会对这份职业有充分的认同感。”小李说。
小李认为,现在的社会很多元、很开放,任何职业都会有人“吐槽”,有人“跳槽”,这不足为奇。但是,在种种“吐槽”之外,也要看到公务员职业的先天优势:工作很稳定,工作时间朝九晚五比较规律,成长性不错;公务员薪资虽然不高,但福利保障尚可,相比一些外企、民企的“高强度换取高收入”,公务员这一职业的“性价比”比较高。
“其实我们绝大多数凭能力考进来的人,往低了说是为了一份工作,往高处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,对得起纳税人给我们的这份工资。”在安徽省做公务员的“80后”小张说,“现在的机关,不管是省市县,哪个单位的基本运转不是靠‘80后’撑起来的?谁说我们是‘娇生惯养的一代’,是温室中怕风怕雨的‘草莓公务员’?在网上“吐槽”的人嗓门可能很大,但他们不能代表大多数。”
小张说,从现在的情况看,很有可能公务员的光环和各种“特权”“福利”会在“80后”这一代身上完全褪去。“到头来,延迟退休估计会摊上,养老还得靠社会。社会都在转型,也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必须做出转型。”(完)(执笔记者杨金志,参与采写记者朱翃、涂铭、杨玉华、刘美子)